查看原文
其他

重建学校生态, 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治理革命 | 头条

李斌 新校长传媒 2020-09-01




尊敬的各位“同学”,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每一位参会代表、演讲嘉宾、学习与共享伙伴、协作与服务团队:晚上好!


热烈欢迎你光临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!谢谢你们暂停自己的日常工作,来到一年一度的学习现场。我们都知道,如果按下一台机器的暂停键,它就停止运转了;但是,“如果一个人给自己按下暂停键,他就重新开始了”。


信息化、数据化、智能化、区块链化……世界的变化越快,那些你无法从网上下载的事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。而这些事物,常常都只能通过古老的方式传递,比如听得见呼吸的交流,以及看得见笑容的相聚。


李斌 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《新校长》杂志总编


此刻,我们“入学”这所只开办一周的“森林般的微型未来学校”,它既是复杂的,也是有序的。进入这样一个立体交叉场景,一开始我也有点晕。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,面对已经超出策划者掌控,由国内最一流的教育实践者、研究者、设计者,倾注心血无私呈现的多元学习场,其实,我自己也看不清这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可能了。然而,这不正是教育那最让人迷恋的惊喜和希望吗?


重建学校生态,让好的教育像森林一样为全部生命助长;向大自然学习,破解理想教育的文化、机制、新旧迭代、成本约束等困境……我们认为,这理应是中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。


有一个不断在历史中浮现的“证据”告诉我们,这样的教育转型是可能的——一方面回到人的价值,一方面超越人的局限;借“一锅石头汤”的智慧,化人性的弱点为守望相助的行动,实现每个参与者更充分的成长,更完整的幸福。“一锅石头汤”,这虽是一个浪漫的虚构故事,却代表着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追求。


当然,这也是一场并非仅靠勇气就能完成的自我革命,它包括很多本次大会我们将要专业讨论的问题。在此之前,我对全体参会代表首先有两个建议:


第一,深刻反思并重新结构我们的文化心智;
第二,深刻反思并重新设计学校的治理模式。


换句话说,我们需要一场以学校为起点的“新文化运动”,和一份以赋能为目标的“新治理系统”。


先说文化。我始终认为,文化与观念的升级,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。面向未来的教育,需要我们重启心智,在数千年流淌的中华文明价值观基础上,结合正在中国乃至全球教育界展开的“理性、科学、人文、进化”的当代启蒙运动,同时站在当下与未来更具体的场景中,展开文化观念的重新解读,甚至很多方面的深层次更新。所以,诚实地面对我们绕不过去的那些大观念、大问题,是基础教育界文化反思的第一前提。



  • 比如为什么需要重建学校生态?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生态发展观?


原因其实很简单,因为今天的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一个强大、平和而持久的生态,去开放地承载这么多不同智能天赋、优势专长、文化背景、选择需求的人齐生共长,以及有力地托住全部师生命运中的起落沉浮、悲欢离合、痛并快乐。


所以,我们必须理解“生态”是什么——


第一,它是多样性的状态:是在宇宙规律之下,千千万万物种的“自然生长”以及“动态平衡”;
第二,它体现为万物之间的共生关系,环环相扣,彼此依存,你的存在支撑了我的存在,同时也构成制约我的力量。

所以好的教育为什么理应是“森林”的样子?最本质的回答是,因为没有一只小鸟会依靠一棵大树而生存,也没有一片森林只容纳一个物种;同时几乎全部的森林,都是在各种约束条件和变化中,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,而不是任何极端的放大。


  • 再比如,建设森林般的教育生态,最重要的支撑点是什么?


我们认为是崇尚“专业主义”的文化。教育因为关乎人,教育人始终追求在人的心智土壤里劳作,去搭建经得起世俗解构的习惯、认知与价值,所以我们一不小心,站在了这个星球最复杂的职业岗位上。然而今天,其实很少有教育工作者去直面这种复杂,去抽丝剥茧一层层做专业梳理,从各个维度以持久、专注、协同、创新的研究解决困扰我们的难题。


所以我们需要崇尚并尊重专业的创新,而不是崇尚并尊重权力、分数、资本、资源、立场、流派、圈子、关系的力量……我们需要摒弃总是用简单思维去解决复杂问题,走向用科学与专业的思维解决复杂问题。


我们需要理解,所谓的教育智慧,永远是一个个细节的专业套路积累起来的。我们需要明白,教育创新真正的道路是一方面打破旧的专业壁垒,一方面走向新的专业进步;是面对问题特别完整高效“无公害”地去解决,而不是问题尚未解决,又产生了更多问题。


各位校长、各位老师,重建生态,必然要超越我们所理解的一些常识。一个人要想从荒漠中得到湿地,不是简单地向荒漠大量浇水就万事大吉了;甚至开列一份丰富多样的物种清单,随机地撒些种子,也是不够的——你还必须有像教科书一样严谨的“行动组合指南”。



站在系统创新的基础上,才能真实地重建教育生态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当今世界的进步,越来越依赖于理论、制度、科技、文化的创新。我们因此迫切地感到,这所有的系统创新,都需要以专业研究、专业设计为基础,去降低那个不断突破固有边界的试错成本。


  • 再比如,从治理体系而言,为什么教育呼唤更大程度的协同?为什么新时代的学校需要学会熬“一锅石头汤”?


其实,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,而我们对答案却有一些新思考。它隐含着本次年会所致力于梳理的内在逻辑:关于美好教育的成本经济学问题。还记得有一次我和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陈忠先生讨论到,教育为什么落后于经济与科技?学校为什么落后于社会的需求?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真正育人的教育生态,必须依靠学校教育人,“组装”出比企业产品与服务更为精密好用的“解决方案”;但老师和学校背后,又几乎没有足够的“支付能力”,以及足够专业完整的“供应链体系”。


所以,我们不得不为此展开想象——如果学校与学校之间、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、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,能够在更广泛的基础上互为“供应链”……也许,世界上就没有比我们更强大的“创造力和生产力”了。


我们知道,学校无论如何规模化、集团化,都难以凭一己之力完成新一代学生成长的全部生态,并抵达高阶平衡。所以发现与倾听、连接与交互、共享与共建才是教育的未来。而这一切的基础,就如同一锅石头汤的故事,是我愿出口锅,他愿出点柴,你有胡萝卜,我有西红柿……是有无数的人要率先支起这口锅,启程去搭建“自由创造者自愿联合”的平台。正如今年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,无数的学校、机构和个人,以高度的共享精神,共同孵化的这场自己也终将受益的盛宴。



我们认识到,这场连接首先是一个考验人性的事业。大半年前组委会曾经发起过一次内部讨论——在那个虚构的村子里,共建与共享为什么发生了?“一锅石头汤”为什么最终获得成功?


结论是,因为所有的参与者共同持守了一些必要的原则:比如要有人率先从自己仅有的一点做起;比如大家都追求有底线的满足;比如每个人有公平回报的预期,有对未知的信心;比如有可以改善的邻里关系,人们不再计较别人可能糟蹋过我的玉米,等等。


我们还认识到,“一锅石头汤”意味着一场学校治理体系的彻底转型。


以一种分权的方式进行自我组织,并构建一个高密度设计、能简单运用、具有很强可持续性的循环系统;
在文化与评价上从追求传统的“单一完美”,到鼓励所有的“不完美”彼此欣赏、和平相处、有效协同;
从制度设计上尽可能鼓励一线决策制和涌现的智慧,而不仅仅是规则、规划与执行;
以及,我们同样需要从流程创新上实现整体消耗的“节能减排”,让每一个环节都致力于为整个生态系统节约时间精力成本,降低认知与操作的难度……


这就是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全体组委会同事,对重建学校生态的一份最初想象,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成熟的场景营造和会议内容构思。期待这几天我们共同的学习,能够再次提升我们的认知,夯实我们的行动。


各位朋友,此刻正坐在会场里的一位资深校长,几个月前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让我非常受益的话,她说:未来,往往是希望、进步和更加美好的同义词;但对每个人而言,享受未来显然比创造未来更让人倾心……因此,到未来去,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


看到这句话,我悄悄在记事本上写下了一段“文字接龙”,延伸思考如下:


面对时光的远方,人类的命运,又从来都不是你想不想,就能决定去不去的。所以,对未来的接纳,对趋势的清醒,是必要的“风险止痛剂”。而最好的“止痛剂”,是想象力——人类若无想象,则无力抵挡心智带来的痛苦。而想象力的“保鲜剂”,是精确的劳作。


重建生态,是我们眼前一套剪不断理还乱,人人必答的教育考题。


我们渴望的那份热烈的未来教育场景,和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,如何真正实现无缝衔接?各位同仁,让我们一起大胆地想象,精确地劳作!谢谢!




PS:无法到现场老师和校长,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,关注“新校长传媒”,回复关键字“年会直播”即可观看精彩直播。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一张年会的个人专属海报,欢迎领取!

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了解年会详情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